在《西游记》中,如来佛祖的“五指山”想必令人多“西游迷”印象深刻。
当年,孙悟空因不满天界不重视自己,甚至拿一个小小的“弼马温”的官职来“糊弄”自己,便大闹天宫,惹得玉帝钻到桌子底下大喊:“快去西天请如来佛祖……”
后来,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因为没能飞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,最终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,可谓饱经风霜。
如来佛祖为何如此神通广大?
在《西游记》第八十六回中写到:“佛如来是治世之尊,还坐于大鹏之下。”也就是说,如来佛祖作为是众佛菩萨的领导者,统领所有佛门弟子。
而他的法力也高深莫测,极擅通悟禅理,掌握着无边“大乘佛法”。
关于大乘佛法,《西游记》中观音菩萨曾说:
展开剩余91% “小乘佛法,度不得亡灵超生,只可以浑俗和光而已。我这里有大乘佛法三藏,能度亡灵升天,能度难人脱难,能修无量寿身,能作无来无去。”从这段我们就能窥探出如来佛祖的能力有多强。
当然了,要练就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成的。唐僧想要取经况且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,如来佛祖作为开创者,其成佛之路也是充满了种种考验和磨炼。
实际上,在如来真正成佛之前,还在修行过程中的他,被歌利王残忍地砍了三剑。
当时,如来便法师,待自己成佛之后,要取走歌利王身上三样东西,这三样东西是什么?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天赋异禀的出生与早年修行《西游记》中,如来佛祖自称“释迦牟尼尊者”,是佛教的创始人。
而关于释迦牟尼,相传,其原名乔达摩·悉达多,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)的太子。
悉达多,这个名字在他出生之际便注定了不平凡的命运。
悉达多的母亲,摩耶夫人,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的公主。
她在前往父家途中,于蓝毗尼的花园中生下了悉达多。
据说,他的出生伴随着诸多奇迹,天上降下祥云,地上涌出清泉,整个世界仿佛在为他的到来而欢庆。
然而不幸的是,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便去世了。
失去母亲的悉达多由他的姨母,摩诃波阇波提王后抚养。
王后用她全部的爱心和智慧来教养这个特别的孩子,她照料他的日常起居,同时教导他关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。
王宫的气氛既庄严又和谐,悉达多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,成为一个聪明而敏感的青年。
从小,悉达多就展现出超凡的智慧和领悟力,令他的家族和身边的人无不惊叹。
他不仅在学问上表现出色,更在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方面独具慧根。
悉达多的父亲,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国王,希望他能继承王位,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。
然而,悉达多却有着不同的追求。
虽然他身处王宫,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,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些物质享受毫无眷恋。
每当他看到民间的疾苦,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痛苦,他的内心便充满了悲悯和同情。
在一次深夜的冥想中,悉达多决定放弃王位,追求心灵的解脱和真理的探寻。
他的这一决定,无疑让整个王宫为之震动。
他的父王和王后百般劝阻,甚至不惜为他寻一门亲事,试图用亲事绑住悉达多。
这门亲事的女主角就是耶输陀罗。
耶输陀罗是一个城主的女儿,也可以说他的身份是一个公主,她长相漂亮,多才多艺,当然也温柔贤惠,她的内心充满善意与智慧。
自从她成为太子妃之后,耶输陀罗在了解了悉达多的志向之后,便成了他不可或缺的支持者。
每日黎明,当太子沉浸在对苦难人间的沉思时,耶输陀罗总是静静地陪在一旁,她的存在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,给予太子无尽的安慰与力量。
在悉达多决定寻求解脱之路的关键时刻,是耶输陀罗的智慧和决断改变了一切。
她知道太子心中的追求不是富贵与权力,而是对真理的探索。
于是,她找到了国王,并以她的诚恳与智慧说服了国王点头同意了太子悉达多的出游。
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,悉达多悄然离开了王宫,走向了修行的道路。
随着太子的离开,耶输陀罗的内心充满了忧伤与不舍,但她知道这是必须的牺牲。
误会与磨难的开始初入修行,悉达多拜访名师,遍览佛经,逐步沉浸在深奥的哲学思考中。
虽然离开了奢华的生活,但他从未后悔过这一决定,内心的宁静和对真理的追求,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。
悉达多在修行的过程中,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和磨难。
尤其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,他来到了一个小国,这个国家的国王名叫歌利王,是一位性格暴躁、易怒的君主。
一天阳光明媚,歌利王携带宫人在林间小径上出游。
树影婆娑下,王与随从们穿行于繁茂的林荫中,时而驻足观赏野花,时而高声谈笑。
宫人们身着华丽的衣服,随着步伐轻轻摇曳,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充斥着整个林间。
当行至一处幽静的树下,他们遇见了悉达多正坐禅冥思。
悉达多身着简陋的僧袍,双目紧闭,神情宁静,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因他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清净。
他的身旁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斑驳地洒在他苍白的面庞上。
随从中的一位宫女注意到了这位悉达多,她被他身上散发出的宁静气息所吸引。
于是,便舍掉对王的随从义务,她缓步走向悉达多,坐在地上,开始倾听悉达多低声诵读的经文。
悉达多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邃的智慧。
歌利王见状,脸上的表情由惊讶转为不悦。
他看着自己的宫女竟然离开自己的队伍,去听一个陌生人讲法,感到了一种被忽视的不满。
因此,他的的步伐也变得愈发沉重,眉头紧锁,面色阴沉地望着那位仙人和宫女。
周围的宫人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,原本的欢声笑语顿时减少,替之而来的是一股压抑的沉默。
随后,歌利王忍无可忍之下,决心将悉达多处置。
那天,他下令将悉达多捉拿,并在盛怒之下亲自砍了悉达多三剑。
这三剑不仅给悉达多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,更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。
然而,悉达多并没有怨恨,他说:“若我真无嗔恨心念,愿我被支解的身体能恢复如故。”
随后,便默默忍受着这份痛苦,神奇的是,当悉达多被砍了三剑之后,身体竟然恢复了完好无损的状态。
这段经历,对悉达多而言,是一场极其重要的考验。
面对无辜的受害,他没有选择报复,而是通过冥想和修行,将这份痛苦转化为内心的力量。
他明白,这一切都是修行路上的试炼,只有经历过这些磨难,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。
从苦痛到悟道的转变后来,悉达多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,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修行之道。
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,他静坐冥想,反复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解脱之道。
在一次冥想中,悉达多突然灵光一现,彻底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。
他发现,人的痛苦源于内心的“贪嗔痴”三毒,只有彻底摆脱这些精神枷锁,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安宁。
这一发现,让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,他终于找到了成佛的道路。
超越与宽恕的力量悉达多成佛后,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如来佛祖。
他的慈悲和智慧,不仅让世人敬仰,更让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,感受到他的宽恕和善良。
尤其是歌利王,如来佛祖发誓以宽恕的心,带走歌利王身上的三件东西——“贪嗔痴”,
他要帮助歌利王摆脱这三毒,成为一位更明智的君主。
如来佛祖回到了那个曾经伤害过他的国家,面对已经年迈的歌利王,他没有选择报复,而是以慈悲的心,向他传授佛法。
他告诉歌利王,人生的痛苦源于内心的“贪嗔痴”,只有彻底摆脱这些精神枷锁,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宁和解脱。
歌利王在如来佛祖的教导下,逐渐领悟到了自己的错误。
他深深忏悔自己的行为,决心改变自己,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。
在如来佛祖的帮助下,歌利王逐渐摆脱了“贪嗔痴”三毒,成为了一位慈悲和智慧的君主。他的国家,也因此变得更加繁荣和安宁。
如来佛祖的宽恕和慈悲,不仅改变了歌利王的命运,也深深影响了世人。
他的故事,告诉人们,真正的力量,不在于报复,而在于宽恕和慈悲。
只有通过宽恕和慈悲,才能真正超越个人的痛苦,达到精神的升华。
参考资料:1.《西游记》吴承恩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