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(本文仅供学习、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温中所述配伍和方剂,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、应用,切勿盲目尝试。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方剂学》、《中药学》、《中医内科学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今天这篇文字,我想和你聊聊,中医高手用小方来治病的故事。
故事里的医家,是我国中医内科临床名家姜春华前辈。
那是70年代初期一天,姜春华前辈接待一个患者,女性,姓徐,31岁。
啥毛病呢?就是从大概两个月前开始,此人不知道为啥,到了下午就开始低热,基本维持在37点7摄氏度左右,伴随头晕乏力。
紧接着,她就开始睡不好觉了,晚上几乎彻夜难眠。越是睡不着,她越感觉到身体由里到外地发热。直至黎明时分,感觉才会稍好一点,能勉强浅睡片刻。
为了改善睡眠,患者四处打探名医。最终,她辗转求治姜春华教授。
刻诊,患者舌稍红,脉弱。
图片
当时姜春华前辈出什么方子呢?非常简单,五味药,算起来应该是酸枣仁汤加减——
青蒿、白薇各15克,知母9克,酸枣仁15克,炙甘草3克。一共是7剂。
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以后,自觉低热的现象基本消失,而且失眠问题似乎已经不存在,晚上入睡特别快。但是,乏力的现象还有。
这时候,原方加党参9克,黄芪9克,再投7剂。最终患者诸证悉平,未再复诊。
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。它最初刊载于《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》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去翻阅查看。
来,我们简单分析一下。
你看,这个患者的主诉,是失眠,以及身体低热。
其实,说到低热,我们马上就想到阴虚发热。你看患者的舌头,是偏红的,可见是有热无疑。
于是,我们的思路立刻来到如何“滋阴清虚热”上面。类似清骨散、青蒿鳖甲汤之类的方子,浮现于脑海。
但是,你看人家姜春华前辈,并不完全这么想。人家所用,为酸枣仁汤化裁,在清虚热的同时,补益肝血。
为何?因为患者除了舌稍红、低热以外,脉弱、头晕、乏力。这是肝血不足、气血亏少的表现。也就是说,引起患者低热的,关键因素在于肝阴肝血不足。同时,肝主藏魂。肝阴肝血不足,肝魂失藏,也是导致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。
于是,这个患者病情的“七寸”就找到了,这就是肝阴肝血不足。
图片
怎么解决?姜春华前辈慧眼独具,选用了酸枣仁汤,只不过川芎、茯苓改成了青蒿、白薇。再来看——
青蒿、白薇各15克,知母9克,酸枣仁15克,炙甘草3克。其中,酸枣仁补养肝血,炙甘草健脾,知母滋补肝阴,兼清热。青蒿、白薇是中医清虚热、治疗低热的常用药。
果然,如此调治,患者症候大为改善。二诊加党参和黄芪,皆为益气之品,改善患者的乏力。
读者朋友,通过这个小医案,我有很多感悟。
作为一个中医,开大方子容易,开小方子难。大方子里,我把我想到的问题都包含进去,这样就万无一失啊,显得周全,保准能起到一点效果。小方子就不是了。方子小,还得取效,就要求开方的人必须看准问题的关键,抓住病情“七寸”,把匕首插进要害部位。这就必须精准辨证,精当用药。这才是一个中医人功力的显现啊。所以,姜春华前辈这个小方子的应用,的确有让人敬佩之处。
当然,在众多不寐患者里面,因为肝阴肝血不足而发病的大有人在。对此,酸枣仁汤是不二之选。姜春华前辈此例也告诉我们,以酸枣仁汤为底子,虚热重加青蒿、白薇,气虚明显加黄芪、党参。这些都是在现实临床中可以放手使用的加减之法。
好了。这个事儿,我们就说这么多。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