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河意象 · 黄河文化美学研究之中原书画名家推介工程——青墨织韵 利笔生辉 李青利中国画作品展”自6月20日开幕以来,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,系列公教活动和相关学术活动也收到了观众们的积极反馈。
7月17日上午,“艺途论墨”系列学术活动在郑州美术馆(瑞达分馆)举办,本场活动包括专场导览和学术研讨,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郑州市文联副主席、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、副主席贾发军;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、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曾国荣;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、河南省美协会员、郑州市美协工笔画艺委会主任 李青利主持。郑州女子书画协会会长马军悦,管城区美协主席 刘慧,管城区美协副主席 刘建丽,郑州工笔画支委会副主任 史亚娟,郑州美协工笔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赵军伟,孙书海、雷桂华、张夏、杨鹏、许静、杨柳青、郝红建等画家,以及瑞达分馆工作人员参加本次活动。
郑州市文联副主席贾发军在本次学术活动中,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肯定。他特别提到,李青利的作品在形式感营造上颇具巧思,画面构图疏密有致,线条与色彩的搭配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韵味,又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表达,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张力。在选材方面,贾发军主席认为其作品选题尤为值得称道:无论是对自然景致的描摹还是对人文题材的刻画,都扎根生活土壤,尤其在乡村振兴题材的创作中,她以“编织梦想”般的细腻笔触,将乡土风情与时代脉动巧妙融合——既有田间地头的鲜活气息,又不失对乡村发展新貌的诗意捕捉,于细节中传递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与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思考。这些作品既展现了扎实的传统功底,又精准呼应了当下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,让观者在艺术熏陶中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,带来兼具艺术性与现实感染力的审美体验。
展开剩余67%郑州美协副主席曾国荣在本次学术活动中指出,艺术创作需在笔墨语言体系中打破路径依赖,构建具有突破性的思维范式——既要以具象表达为载体,实现画面整体气韵的视觉转译,使观者能通过形态感知直抵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意境维度;又要在构图的形式构成层面,精准把握“聚”与“散”的辩证关系:既通过元素的集约化处理确立视觉锚点,形成有效的叙事焦点,又以散逸的布局营造透气的视觉呼吸感。同时,需注重色彩的厚重感与用笔的果敢性,以线条为骨、笔墨为韵,借助张弛有度的节奏与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,强化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与层次递进关系,最终赋予作品更为丰富的视觉张力与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。这种创作理念,本质上是对传统笔墨精神的当代诠释,也是对中国画“写形传神”美学传统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。而李青利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对艺术的执着坚守、对传统的深刻领悟与对创新的勇敢探索,其创作精神同样值得每一位艺术从业者学习与借鉴。
李青利在活动中分享创作心得时提到,自己有多幅作品源于实地写生的积累——从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情到巩义的乡土风貌,再到北京植物园的草木意趣,她将行走中的所见所感融入笔端,让作品自带鲜活的生活气息与自然灵韵。谈及创作历程,她特别提到在清华美院高研班的学习经历尤为刻骨铭心。其中《雨林漫步》这幅作品,便是那段时光里心血的凝聚:她常常半夜三更从睡梦中醒来,灵感涌动便立刻爬起来投入创作,历时一个月才最终完成。那段系统研修的日子不仅夯实了她的技法根基,而在清华美院高研班结业展上的获奖,更让她坚定了艺术探索的方向。此外,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入展并获奖的经历,也见证了她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与突破。此次展出的一百多幅作品,是她倾注十年光阴打磨而成,其间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、付出多少心血精力,堪称以半生执着“磨一剑”的艺术结晶。在艺术表达上,李青利大胆运用色彩,以鲜明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作品独特张力,却始终未失传统中国画的精髓。她对线条的运用尤为讲究,融入书法用笔的意趣,且清晰区分写意线与工笔线的特质:写意线随性洒脱,工笔线则严谨规整,二者或流畅飘逸,或凝练沉稳。笔墨之间,既有传统的雅致韵味,又透着个人对时代审美的理解,让每幅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中达成了巧妙平衡。
在学术活动互动环节中,文联副主席贾发军、郑州美协副主席曾国荣与美术爱好者进行现场交流、指导,帮助其领会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实践方法,聚焦实践维度深化创作认知。
本次“青墨织韵 · 利笔生辉”李青利中国画作品展“艺途论墨”系列学术活动,旨在为美术创作与研究搭建起富有深度的学术交流平台,推动中国画创作传承与创新实践向纵深发展,为地域美术生态注入学术活力与创作动能。
展览持续至8月10日,系列公教及学术活动正在展开,期待您的到来!
(图文提供:瑞达分馆)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