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改写版】
9月18日,以色列战机再次划破黎巴嫩南部的天空,引擎的轰鸣声伴随着爆炸的巨响,在边境地区掀起滚滚黑烟。迈斯杰贝勒、德宾、泰卜尼特……这些原本宁静的小镇,在短短几小时内沦为战火的焦点。黎巴嫩卫生部证实,袭击已导致人员受伤,而更深的伤痕则刻在那份形同虚设的“停火协议”上。2024年11月26日,在美法两国的斡旋下,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签署了停战协定,试图结束长达一年多的冲突。然而如今,这份协议仿佛被丢进烈焰的废纸,烧得只剩灰烬。
这次袭击的开端颇具戏剧性。以色列军方先是向当地居民发出紧急撤离警告,随后便用炸弹证明警告绝非虚言。以军声称,他们的目标是摧毁“真主党精锐部队的武器仓库”,并强调行动将持续到“威胁彻底消除”。这番说辞听起来似曾相识,就像一台循环播放的录音机,在中东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反复回响。
黎巴嫩总统约瑟夫·奥恩的回应充满愤慨与无奈。他痛斥以色列的行为是对黎巴嫩主权的公然践踏,并指责停火协议的担保国保持沉默,无异于纵容侵略。他的发言并非空洞的外交辞令,而更像是一声悲愤的质问:难道黎巴嫩的土地就该成为他国肆意轰炸的靶场?
展开剩余65%停火协议的本意是让双方暂时冷静,哪怕只是短暂的喘息。然而过去一年的现实表明,所谓的“冷静”仅存在于签字的那一刻。此后,以军的空袭依然频繁,理由始终冠冕堂皇——打击真主党,保卫国家安全。这种逻辑简单粗暴:只要认定某处藏有武器,就能毫不犹豫地投下炸弹。而黎巴嫩平民只能一次次在废墟中挣扎求生,承受无尽的伤痛。
更讽刺的是,这场冲突并非偶然爆发,而是像一场按部就班的剧本,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演一次,提醒人们停火协议不过是虚幻的泡影。那些被迫逃离家园的居民早已心知肚明,官方的警告并非为了保护他们,而是在宣告:快逃,否则你将沦为“附带伤亡”。
这一幕再次揭示了中东问题的症结:停火不等于和平。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敌意,不会因一纸协议而烟消云散。只要真主党在南部活动,只要以色列坚信威胁近在咫尺,战机的呼啸和导弹的爆炸声就不会停歇。
此时,国际社会的态度显得格外微妙。作为停火协议的担保方,美法等国选择了沉默。没有严厉的谴责,没有实质性的干预,仿佛只要不登上新闻,事情就不算发生。这种沉默在黎巴嫩人听来是纵容,在以色列看来则是默许。于是,声明与轰炸的循环仍在继续。
谁是赢家?至少从目前的局面来看,没有赢家。黎巴嫩的边境小镇失去了安宁,居民要么流离失所,要么在恐惧中艰难度日;以色列则深陷“自卫”的逻辑怪圈,每摧毁一处所谓的武器库,只会激起更深的仇恨与反抗。黎巴嫩总统的控诉或许被贴上“情绪化”的标签,但背后的现实更加冰冷。主权在这里轻如鸿毛,即便小镇被炸成废墟,也难以换来国际社会的实质性行动。担保国更像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,偶尔摇头叹息,却始终无动于衷。
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。沉默不会熄灭战火,只会让火星在暗处蔓延。黎以边境就像一根紧绷的导火索,今天的五处小镇遭袭,明天就是更大规模的冲突。当人们逐渐麻木于这种周而复始的暴力,一场全面战争或许只差一次误判。
停火协议沦为废纸,战机和导弹成为最真实的语言。这是残酷的现实,也是中东最令人绝望的循环。轰炸过后,废墟上仍会升起炊烟,孩子们仍会在尘土中奔跑,生活看似继续,但那份随时可能被战火吞噬的恐惧,却如影随形,挥之不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